今天來萬華剝皮寮啦,對這個地方不陌生,因為我們也來好多次啦,這次順著早上去西門町附近的西本願寺廣場後,
就到不遠的剝皮寮看看有沒有改變,中午就吃剝皮寮附近的周記肉粥店,同時也在肉粥店發生好笑的事XD
【台北市萬華區】西本願寺廣場‧輪番所‧數心會館‧本堂遺跡‧御廟所遺跡‧臺北市立文獻館‧靠近西門町‧捷運站可到景點!
↑同天去的行程,可點選連結看旅遊文章喔!
熟悉的地方,今天再度回來,感覺特別不同,一個景點能重複來兩次以上的機率不高阿;
有時路過或在附近就想過來看看景點跟之前看的有什麼改變,
因為能重複來兩次以上機會並不多,
所以就在附近的我們,繞過來看一下,想知道它經過幾年有什麼變化阿~
剝皮寮老街,就位於今日萬華老松國小的南側,地址為康定路173巷,老街北側的街屋與老松國小校園僅一牆之隔,南側的街屋則緊臨廣州街。創立於明治二十九年(1896)的老松國小為一所歷史悠久的百年老校,校園建築北棟被指定為市定古蹟,東、西棟分別被指定為歷史建築。而老松國小旁也有了一座「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」,可供學童參觀學習。
剝皮寮歷史街區內保存有相當完整的清代街型、清代傳統店屋、日治時代市區改正後的立面以及光復後改建面貌,其建築空間見證了艋舺市街的發展,對於都市紋理的延續深具意義。街區內並包含相當多的歷史軌跡,包括指定為歷史建築的廣州街123號-國學大師章太炎旅臺居所、永興亭船頭行、宋協興米店、呂阿昌醫師宅、日祥旅社、太陽製本所、秀英茶桌仔店、長壽號茶桌仔店、道教法壇-威靈壇、公共澡堂鳳翔浴室等,加上周邊聚集著龍山寺等古蹟和金紙店、中藥行、青草店、佛具店等傳統產業。因此剝皮寮歷史街區實蘊含了豐富的鄉土文化,為最佳的本土教學場所。(取自旅遊臺灣)
這張我多年前的記憶,完全沒變欸,記得那時還有人再導覽;
變的是裡面一間間的展覽變不同,展出作品都不一樣,其它變化就不多!
牆面的這些圖案也是,跟以前一樣的地方跟今天來看就是舊地重遊感覺,
來這裡就是要來這留影一下,剝皮寮的特色,這天來單車族不少呢~
裡面的展覽都可以進來看,展出的作品都不一樣喔,
創意的巧思,了解它的作品意義需要一點想像力阿XD
冷冷清清的,沒啥咪人,這樣比較好,多了一份寧靜~
可以細細品嘗剝皮寮的建築,走走看看,想進去看展覽就進去;
不想進去就在外面休息看看,步調很慢,跟平日上班差很大!!
戲院!不曉得能不能進去看欸
還是只是造景場景呢,今天來沒營業啦!
一系列的室內作品展出,意境很無所不在,
能夠擺出來的作品都非泛泛之輩阿,但不得不說真的都很有創意就是了。
今天來蠻多地方封閉的,本來還有一區可以爬樓梯上去看,
這次來就不能走,感覺好像沒有變得比之前好的樣子~
有特色的場景,喜歡這地方,發揮的很印象深刻,
一看就知道這是剝皮寮呢!
上圖照片左邊本來還有一間間展覽可以看,也是因為清明連假所以沒開放,
不然我記得剝皮寮沒這麼快看完阿(喂)
中午我們就在剝皮寮旁邊的周記肉粥店解決,
隨意找了一家,看外面蠻多人等吃,所以就選吃這家囉 ~
肉粥,進來還真不知道怎麼點餐欸,肉粥好像是點完餐送來後,
跟他說要幾碗,他們再另外送來,裝肉粥的人手沒停過,
想必肉粥是必點的吧,我們一開始還誤會肉粥是不用錢的,
因為坐我們對面的人拼命加點肉粥,菜單也沒有寫肉粥,所以非常有自信認為肉粥不用錢XD
看看菜單上面也沒寫肉粥,所以認定肉粥不用錢也不是我們的錯(喂)
整理照片的時候才發現,我要暈倒了啦XD
菜單底下有一行字(粥另外計算,請至前面結帳)
不知情的狀況下,菜上來後我們又續了兩碗,沒秀價錢的菜單這樣點菜好嗎?!
我們一餐吃下來也不便宜欸,記得沒點幾道菜的~
乍看是不是很像釀薑,超像我媽釀的嫩薑...
這是筊白筍喔,跟我想像中的也落差太大了吧~
而且一盤才一咪咪,吃起來跟我吃過的口感差太多了啦,可惜了!
紅燒肉,這看也是必點的感覺,也是沒幾片,沒幾口就沒了~
這時我們桌對面換了一對新的人來用餐,他們第一次吃也不知道怎麼點,
跟他們講了以後,阿男先生跟他們說肉粥不用錢,所以他們菜上來後已經肉粥上兩碗;
其中一個男的又加兩碗,我們就這樣吃得很開心到我們要去結帳了才發現????
店員問我們肉粥叫幾碗,我們說四碗,意思說肉粥要錢囉(噗噗)
瞬間我有點笑到岔氣,跟阿男兩眼對看XDDD,自己買單就算了,害得別人還猛點肉粥,哈
附完錢一心只想趕快走,趁那對還沒吃完趕快跑....
那對應該覺得我們怎麼這樣,抱歉啦~~我們也是第一次來XD
肉粥,有點湯泡飯的感覺,一碗$15,今天這樣吃下來也不便宜,現在回想起來那件事還有點好笑XD,
簡單吃一下就打道回府囉,這個剝皮寮老街跟西門町附近西本願寺廣場很近,可以排著一起看吧!
剝皮寮老街: 台北市廣州街(康定路和昆明街之間)
【台北市萬華區】西本願寺廣場‧輪番所‧數心會館‧本堂遺跡‧御廟所遺跡‧臺北市立文獻館‧靠近西門町‧捷運站可到景點!
↑同天去的行程,可點選連結看旅遊文章喔!